第749章 梨园新贵造偶像(21)(1 / 2)

清晨的坤伶社,戏台上的老铜灯还沾着露水,叶萌推开练功房的门时,最先入耳的是京胡弦上的轻响——黎延正坐在镜前,手里攥着块浸了温水的软布,细细擦拭琴杆上的积灰。

他没像打理普通道具那样随意,指尖顺着琴杆上的木纹慢慢摩挲,连琴轴缝隙里的陈年浮尘都没放过,擦完还轻轻拨了下弦,侧耳听那声清越的余韵,眉梢几不可察地舒展开。

“昨天听你说要练《文昭关》,想着老琴音色稳,提前调了调。”黎延抬眼时,手里还捏着软布,琴杆上的包浆被擦得泛着温润的光,“你唱老生要沉气,这琴的低音够厚,应该能托住你的唱腔。”

他说这话时,目光落在琴筒上的蟒皮上,不是敷衍的扫过,而是带着点琢磨的专注——像是在研究镜头里演员的微表情,认真得自然。

叶萌接过琴,指腹触到冰凉的琴杆,忽然想起前几天在他床头看到的旧剧本——封面是《逐鹿天下》的剧名,扉页上“杀青后去国外看电影节”的字迹旁,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,写着“《文昭关》髯口甩法可参考戏曲纪录片”,墨迹还很新。

她攥着琴杆顿了顿,轻声说:“一会儿唱‘愁人心中似箭穿’时,你帮我拉得缓些,要伍子胥那种走投无路的闷劲儿,别太亮。”

黎延点头应下,手指无意识地在琴弦上轻轻按了按,划出一段零碎的调子——竟是《文昭关》里的过门。

他自己也愣了下,随即收回手,耳尖微微发红:“昨天听你练了几遍,记混了。”

叶萌没戳破,只是笑着调了调琴码,她早发现,黎延只要待在练功房,总会不自觉跟着她的唱腔打节拍,有时还会顺口提一句“水袖甩出去时腰再稳点,像你上次演林冲那样”,细致得不像只是“搭把手”。

没等两人多聊,小雅抱着一叠邀请函跑进来,声音里满是雀跃:“萌萌!黎哥!京剧协会的‘梨园传承交流会’邀请函,下周六在市戏曲中心办,还请了梅派传人赵玉茹先生!赵先生最近在帮一部京剧题材的电视剧《长安梨园》做筹备,听说缺个懂影视镜头语言的艺术指导呢!”

叶萌眼睛一亮,指尖无意识地捏紧了邀请函,却见黎延先凑过来,目光落在“京剧题材”四个字上,轻声问了句:“《长安梨园》里会用到传统京剧选段吗?比如《霸王别姬》或者《锁麟囊》的片段?”他问得自然,像是随口提起,可眼神里带着点期待,不是对“艺术指导”职位的渴望,更像是好奇京剧在镜头里会怎么呈现。

接下来几天,叶萌练《文昭关》时,黎延不再只是坐在旁边拉琴。

有次她练“甩髯口”总觉得角度不对,黎延放下京胡,走到她对面,伸手比了个姿势:“你试试往斜后方甩,幅度不用太大,像镜头里拍特写那样,既显张力,又不会挡着脸。”

他边说边比划,指尖在空中划出的弧线,竟和老张头教的传统身段隐隐契合。叶萌照着试了试,果然顺畅许多,黎延看着她,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,眼底带着点“果然可行”的笑意——那是看到自己的想法帮上忙时,本能的开心。

交流会当天,叶萌穿了件藏青色对襟褂子,利落的老生装扮;黎延则是简单的黑色夹克,手里提着装戏服的箱子,却没像对待普通行李那样随意拎着,而是用胳膊护着箱子边角,怕磕碰到里面的髯口和水袖。刚到戏曲中心门口,就看见周伟逸的黑色保姆车停在台阶下,他靠在车门边,指间夹着雪茄,身后跟着四个穿黑西装的保镖,气场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
“叶小姐倒是准时。”周伟逸吐了口烟圈,目光掠过黎延手里的戏箱,像在看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,然后将一个锦盒递给叶萌,“听说你今天唱《文昭关》,这是民国时期的老生髯口,比现在的料子软,镜头里甩起来好看——坤伶社要是想借这次交流会造势,鼎盛传媒可以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