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桓公即位后,深知鲁国是他的心腹大患。鲁国不仅支持公子纠与他争夺君位,还意图阻碍他回国。于是,齐桓公发兵攻击鲁国,两国在乾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。鲁军在齐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,最终败走。
大战过后,齐国的国力更加强盛,齐桓公的威望也日益提高。此时,鲍叔牙向齐桓公进言道:“主公,如今公子纠还在鲁国,他始终是您的心腹之患。而且公子纠的老师召忽、管仲都是有大才之人,若不能为我们所用,必成大患。请主公给鲁侯写一封信,让他们自行处置公子纠,并将召忽、管仲送来齐国。”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,修书一封送往鲁国。
鲁侯接到齐桓公的信后,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他深知齐国的强大,若不依从,必将引来灭国之灾。但要杀公子纠,又觉得于心不忍。然而,在权衡利弊之后,鲁侯最终还是下令杀了公子纠。公子纠的老师召忽听闻此讯,悲愤交加,选择了自杀以全名节。而管仲则被囚禁起来,等待着未知的命运。
齐桓公对管仲射他一箭之事耿耿于怀,欲杀之而后快。鲍叔牙赶忙劝谏道:“臣有幸跟从君上,君上已成为了国君。若君上仅欲治理齐国,则我与高傒足矣。若君上欲成就霸业,非管仲不可。管仲此人,有经天纬地之才,他所到之国,必能强盛,君上不可失之交臂!”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,陷入了沉思。他想起自己的雄心壮志,想起齐国未来的辉煌,最终决定听从鲍叔牙的建议。
于是,齐桓公假借杀仇血恨之名,派人将管仲接到了齐国。当管仲踏入齐国的宫殿时,他的心中忐忑不安。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。然而,齐桓公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。他屏退左右,与管仲单独交谈,谈论霸王之术。
管仲起初还有些顾虑,但见齐桓公态度诚恳,目光坚定,便敞开了心扉。他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的治国理念、军事策略和外交方针。齐桓公听得入神,时而点头称赞,时而提出疑问。两人的对话如同高山流水遇知音,彼此的思想碰撞出绚烂的火花。
一番长谈过后,齐桓公大喜过望。他终于明白,鲍叔牙所言非虚。管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,是能够帮助他成就霸业的股肱之臣。于是,齐桓公拜管仲为大夫,委以政事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齐国的大地上,士、农、工、商四民原本混杂而居,生活秩序紊乱。管仲提出让四民分开居住,士聚居在清净的环境中专心学问与礼仪;农民在广袤的田野旁,便于耕种劳作;工匠于工坊附近,交流技艺;商人在市井之中,经营买卖。如此一来,人民各得其所,安居乐业,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的本业,齐国的社会秩序逐渐变得井井有条。
在行政区划上,管仲大胆改革,实行三国五鄙的制度。将齐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,其中工商之乡六个,士乡十五个。由国君直接管理的五乡为“国”,由大夫管理的五属为“鄙”。这种清晰明确的划分,使得行政管理更加高效,政令能够迅速下达并执行,齐国的统治根基得以稳固。
军事方面,管仲推行了军政合一的策略,以五家为一轨,设轨长;十轨为一里,设里有司;四里为一连,设连长;十连为一乡,设乡良人。每家出一人当兵,五人为伍,五十人为小戎,二百人为卒,二千人为旅,一万人为一军。这种兵役制度,不仅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,还使得军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,一旦有战事,百姓能够迅速集结,形成强大的战斗力。
经济领域,管仲充分发挥齐国的地理优势,发展地力,鼓励农民精耕细作,提高粮食产量。同时,他调控商业流通,不限制商人的活动,让市场充满活力。齐国的渔业资源丰富,盐业更是得天独厚,管仲大力发展这两项产业,使得齐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